真情长系下一代
今年74岁的杨祝山是滨海县五汛镇退休干部,退休后他一直担任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。十多年来,他以一名老党员的奉献之心、老干部的威望和风范,用爱心和责任心,倾情关心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长,将五汛镇关工委工作做得有声有色,建立了青少年爱国教育阵地,开辟留守儿童第二课堂,形成了“革命传统教育”、“文化知识教育”等特色活动和典型经验,受到省、市关工委领导的褒奖。 2014年盐城市文明网大篇幅刊出了他的先进事迹,2015年他又被评为滨海县首届“老有所为之星。他的事迹在五汛镇广为传颂 ,干群们热情地称他为情系下一代的“老关工”。
扎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,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杨祝山接手镇关工委主任这副担子后,紧紧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根红线,把顾正红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组织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。他带领“五老”深入群众,对全镇137名革命烈士进行走访调查,收集他们的革命事迹,并编写成册,印刷50多份,在青少年中进行广泛讲演宣传。在建国60周年、建党90周年之际,他将收集的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等16枚军功章,及其军功章背后的故事做成展版,在镇政府大厅举办了“让沉睡的军功章重放光芒”展览,让青少年更加深入地了解解放战争这段光辉历史。然后,他又把展版运到各村、学校巡回展示,形成经常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,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、信念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
创办校外辅导站,为留守儿童开辟“第二课堂”。杨祝山在各村走访调查时,发现农村有不少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教育管护,于是他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关工委的工作重点,制订了《五汛镇关爱留守孩子工作方案》,明确要求各村(居)和中小学成立关爱留守孩子工作小组,组织“五老”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帮助,把学校、家庭、社会三结合教育落到实处。
为了使留守儿童在双休日、节假日有一个好的去处,填补家庭教育管护的真空,杨祝山利用闲置的教室、村部和民房,积极创办校外辅导站。自2009年以来,五汛镇31个村都建立了校外辅导站,聘请20名“五老”人员担任思想道德教育辅导员,聘请具有书法、美术、音乐等专长的退休教师150人,担任留守儿童专业辅导员,为农村留守儿童开辟“第二课堂”。目前,在杨祝山的努力下,全镇各校外辅导站搞得风生水起,正常开设道德、法治讲座,语文、数学、外语、珠心算等课业辅导,还开设书法、绘画、剪纸、二胡、歌舞、足球、乒乓球等20多个兴趣班,正常接纳留守儿童800多人,充实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,省教育电视台、盐城电视台等省市多家新闻媒体对此作了专题报道。
对于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,杨祝山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。早在2006年,他就倡议全镇教师每人每月捐出一元钱帮助生活困难的留守儿童,得到教师的赞同。港浜村社会孤儿顾善伟和汛西村社会孤儿钱明凤、特困儿童朱月洋等,在杨祝山和村关工委主任朱乃长的帮助下,解决了读书和生活费问题。2011年,杨祝山又争取慈善资金6万元,给30名升入高校的困难学生每人资助2000元。
建立培训平台,为青年开辟就业创业之路。杨祝山在乡镇工作多年,他懂得利用经验和信息优势,帮助青年农民就业创业,增收致富。他每年都要组织2至4期培训班,邀请县农业、林牧等专家讲授农机插秧、蔬菜大棚、水产养殖等知识,助推青年就业创业。三洼村青年李运长参加水产培训班后,发展水产养殖100亩,养羊100多只,年收入近20万元,2010年被评为滨海县十佳青年。
“努力把下一代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,是我们老同志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。”杨祝山始终以上任时的话激励自己,努力工作。如今,他仍以崭新的精神风貌,全新的工作方法,竭力做好关工委工作,以******的工作业绩,展示了一名老党员的亮丽风采。